Table of Contents
Toggle2025基隆潮藝術

2025基隆潮藝術 展覽資訊
這天安妮選擇搭乘公車暢遊整個基隆,因為所有展區據點皆可輕鬆透過公車抵達,交通相當便利。建議從「基隆車站」出發,沿著港邊往「海洋廣場」方向漫步,不但可以欣賞港都風光,沿途還能拍攝兩件展品,為藝術之旅揭開序幕。
接著,走到【基隆美術館】門口,就能遇見色彩繽紛、模樣可愛的「彩嶼山獸」,彷彿為山海城注入一抹童趣。
之後搭乘公車前往【基隆塔】,遠眺基隆市區與山海交錯的風景,基隆塔與信二防空洞都有精彩的展品作品;再轉乘前往【漁會正濱大樓】,從那裡步行至傳說中的阿根納造船廠,準備迎接壓軸亮點——「巨大光獸」。
光獸的燈光會在傍晚6點亮起,建議傍晚前抵達,便能同時捕捉白天與夜晚截然不同的氛圍。夜色降臨,光影浮動,彷彿走進一場城市中的奇幻冒險。
拍攝結束後,不妨搭乘公車前往【基隆廟口】,以一頓在地美食作為完美結尾。如果還有體力與興致,也可以再回到海洋廣場,捕捉港邊夜景與展品交織出的迷人畫面。
這條藝術散策路線非常自由,無需拘束。部分展品隱身在委託行商圈之中,也值得放慢腳步,像城市探險家一樣走進巷弄,發現藏在角落的驚喜。
建議先至「漁會正濱大樓」或「信二防空洞」索取《基隆潮藝術》集章本,裡頭有完整地圖與解說,方便隨身帶著走,邊逛邊收集印章,成為旅程的小樂趣。
基隆潮藝術展期|9/26-10/26
19件作品的位置與名稱


或搭至「懷生國中站」,轉乘 1579 至「二信中學」,步行五分鐘即可抵達阿根納造船廠。
建議先至「漁會正濱大樓」或「信二防空洞」索取《基隆潮藝術》集章本,裡頭有完整地圖與解說,方便隨身帶著走,邊逛邊收集印章,成為旅程的小樂趣。
阿根納造船廠
來自光之森的生物-光獸,高達18公尺,坐落於阿根納造船廠,於廢墟、海洋之間,被海風吹拂而有韻律的搖擺,奇幻與純真的風貌,為基隆這座海城,注入童趣的情調,夜晚也將微光,灑滿整片海域。
光獸/陳普
在這座充滿時光紋理的造船廠中,可以從不同角度窺見光獸,光獸也是這是基隆潮藝術中,最受到矚目的一個展品,海的這一面還有三隻小光獸,一齊與光獸望向海洋的另外一端。
夕陽西下,被日光包圍的光獸格外美麗。
到了夜晚,點燈的光獸會有七彩的漸層光芒,在夜裡格外的耀眼,一起與光獸在時間的縫隙哩,尋光前行。
基隆塔
基隆塔是基隆的一大地標,塔底與塔頂分別有兩座藝術展品。
隨風搖曳的聲物/王仲堃
隨風搖曳的聲物,是由王仲堃與其藝術團隊【先驗物件】打造的藝術展品,數支由金屬製成,如植物般生長的雕塑裝置,中間還有號角的設計,隨風展品會敲擊出框啷框啷的聲響,像是基隆風的聲音,對應基隆的海風、地景與工業藝術。
在這裡還能遠眺KEELUNG的地標。
特調造句/徐瑞謙
藝術家以基隆港邊大型機具為靈感,呼應基隆市與基隆塔的空間與環境,在雕塑物之間構築一首地景詩。
信二防空洞
LISTEN TO THE LIGHT/張欣語
基隆市全台防空洞最多的城市,信二防空洞是其中最大的一座,在八十多年前曾作為日軍的暫時指揮所,這個LISTEN TO THE LIGHT是藉由耳機與接收器,循著光可以聽見光的聲音,可以戴著耳機在防空洞裡走動,尋找光的聲音,是個相當有互動性的展品。
為什麼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?/豬股亞希 (日本)
這個展讓我相當的意外,原本以為只是一個平凡的水族箱,裡面的寄居蟹也不罕見,沒想到藝術家竟然用3D列印寄居蟹的庇護所,讓他們可以隨時換殼,寄居蟹看來很滿意這個新家,在水族箱裡開心地走來走去,相當可愛。
這個概念對應現今移民與難民再更換國籍與居住地點的境況,土地與外殼不變,但身分卻發生變化。是很耐人尋味的發想。
基隆美術館
彩嶼山獸/倪嘉隆
白天是可愛充滿童趣的山獸,到了晚上也會點燈,在基隆市區 裡格外亮眼。
藝術家倪嘉隆喜歡登山,將曾經攀登過基隆嶼的經驗,將島與山的形象富與純真的生命力。
漁會正濱大樓
【漁會正濱大樓】展品是最多的一個展場,建議在這裡欣賞完展品後,可以一路步行串聯周邊景點。先到「正濱漁港彩色屋」拍下經典海港風景,再前往【阿根納造船廠】,探索廢墟中的「巨大光獸」。光獸會在傍晚六點點燈,建議黃昏時抵達,能同時欣賞白天與夜晚的不同氛圍。
這段路線風景豐富,步行即可走完,是整趟基隆潮藝術中最具海港特色的一段。
這裡的建築也非常有特色,光影交錯,宛如走進了時光的迴廊之間。
THE BALLAD OF MICRO PHOENIX: OCEANIC RESONANCE/WUTTIN CHANSATABOOT(泰國)
印入眼簾的是揚起波濤的海洋,注入耳裡的是多種樂器敲擊的聲響,這件作品取自於基隆不同生態區微生物dna序列作為基礎,再將這些轉化成各種動態雕塑,並以實驗性的樂器型態展現。
THE WAVES/任興淳(韓國)
這件錄像作品,是一個透過不同人的獨白,連結歷史敘事的動態影像作品。
海潮舟潮離/賴彥勳、李東熙、林佩儒
這件作品是由船隻與魚網構築而成,在紅磚建築與光影下格外有滄桑的感覺,特別的是船隻是可以登船上去拍攝的喔,原本以為這座藝術作品的意象在說明基隆海港故事,但翻了集章本發現,這件作品竟然是在講述基隆韓國人社區,自1945年大日本帝國戰敗後,隨著戰爭返回故鄉的韓國人,以及留下位登船的滯留者,在大歷史邊陲展開新的生活。
如雨如鏽/張子恩
以基隆的濕氣氣候作為呼應,以回收的除濕機作為核心,透過冷凝、加熱與蒸發過程,將雨城基隆的潮濕完整演繹。
雨都顯影/何昆瀚、林毓恩
我很喜歡這件作品,基隆多雨,雨傘是基隆人的基本配備,光影落在一把把雨傘上,投射的全是基隆生活的縮影,彷彿映照出無數生活片段,也折射出這座城市的日常與韌性,是一幅專屬於基隆的生活縮影。


我也特別偏愛【正濱漁會大樓】的建築與那片雨中的窗景。隔著老木窗望出去,漁港與海洋靜靜展開在眼前,像是一幅會呼吸的風景畫,透露出港都獨有的靜謐與詩意。
海洋廣場
潮息之頻/周柏慶
潮息之頻是一件以頻率為出發點,光線的轉動,如同潮汐與時間的流轉,象徵基隆一日24小時的的節奏與呼吸。。
基隆潮藝術讓城市變成一座大展場,藝術融入街道、海港和生活中。隨著光影和潮水的變化,作品和城市一起呼吸,展現出基隆獨特的節奏和氛圍。
這場展覽不只是藝術的呈現,更像是基隆的縮影,帶領大家用不同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座山海相依的城市。
一起來基隆走走吧!
基隆潮藝術展期|9/26-10/26